- 2016年9月,革命烈士纪念碑西侧,一座崭新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拔地而起。同样是烽火岁月锻造的丰碑,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历史鲜为人知。
-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时隔近一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七月一日,兰溪县“七七”抗战建国周年纪念大会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第五项议程提及建造抗战纪念碑:“觅定建筑纪念碑地址、举行奠基典礼案”。建造纪念碑的资金由各乡镇劝募筹集,时逢艰难岁月,直到次年(1939)六月二十二日仍然进展缓慢。
- 《兰溪市志》:“民国28年(1939)9月,于县城水阙门天仙阁前(今兰江大桥老城桥头东南角)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而一份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二月三十日的档案揭示,因种种原因,抗战纪念碑的揭幕一直拖延到了次年。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照片显示,碑呈宝塔形,四面,每面碑身均金字大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此时战火尚未波及兰溪,但兰溪的抗战纪念碑已经高高耸起,抗战的气氛浓厚了!
- 民国三十一年(1942)五月二十八日,侵华日军攻占兰溪,兰城沦陷。抗战纪念碑同城区的人民和财产一起落入敌手,自此经历了三年的战争洗礼。仓皇出逃的县政府,既然无力保护民众,这块洋溢着民族气节的纪念碑也只能听天由命。与此同时,另一件抗战纪念物———忠烈祠登上了历史舞台。
- 民国三十二年(1943)五月,浙江省政府训令:“准予张自忠等卅八员入祀首都忠烈祀并同时入祀全国各省市县忠烈祠、刘湘等十一员准一律入祀首都忠烈祠……”此时兰溪正陷于日寇统治的水深火热中,根本无力筹建忠烈祠。因此,这份文件上的批注异常沉重:“查本县现尚沦入战区,一俟县城重光再将上开为国尽忠将士补行入祀,以资矜式而励来兹。”六月,省政府又发训令:“为本年七月七日公祭前应普设忠烈祠陈列先烈物品及改建乡祠……”二十二日批:“暂付存查。”九月,陆军第二十八军发来“抗敌阵亡及因伤身故将士通知单”,要求县政府在忠烈祠内增祀该军“六十二师阵亡及因伤身故兵童金湘等三名”。十月廿一日,批:“俟城厢光复,再行入忠烈祠,件暂存。”三十三年(1944)一月,省政府又转发补充入祀的“革命先烈及阵亡将士入礼忠烈祠之名单”。一月五日,批:“知照。件存。”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31日,日军撤离兰城。同年十一月,省政府训令重申:“各县市政府指定人员负责查访各该地忠烈祠殉难阵亡军民姓名事迹……并限于本年八月前将忠烈祠建立完成为要。”十二月,省政府又训令:“通饬光复各市政府仿照后方各省市政府详法积极长筹设忠烈祠,将抗战阵亡将士及民间忠烈之士入祀该祠……”在这份文件上,我们终于看到了兰溪忠烈祠的影子:“本县忠烈祠係就原有关岳庙及彰义祠改设。本件存查。四月三日。”也就是说,祭祀抗战中为国捐躯将士的兰溪忠烈祠于1946年4月将关岳庙及彰义祠改建而成。四月四日县政府在导报上刊出通告:“本抗战期间阵亡将士及殉难义民,为国牺牲,忠义可式。本县各界业于上年十二月间开会追悼。本府鉴于褒扬忠烈为礼俗要政,特恭制牌位两方,定于民族扫墓节(四月五日)举行入礼典礼,以彰忠义而慰英魂。”
- 对于忠烈祠,民国三十七年(1948)四月填报的“本县三十六年度忠烈祠实况调查表”记载的比较清楚:房屋六间,地点在兰溪北门外,同时供有关云长、岳武穆等牌位。管理情况为“现在祠内一半借与警察局刑警队使用,故由该队代为管理。在县北门外三清殿旁建有忠义祠及彰义祠各一所。本县奉令设立忠烈祠后关系未曾建筑,即制就抗敌阵亡将士暨殉难义民牌位送入该祠内陈列,每年遵照规定日期邀请各机关团体代表举行公祭,以慰英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里的一张老照片为我们留下了兰溪忠烈祠的外貌,依稀可辨花砖门楣上的“廟”字门额以及门额下方墨书的“忠烈祠”三个字。
- 忠烈祠是全国著名抗战将士以及兰溪本地无数抗战英灵的栖身之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七月七日,“在城北忠烈祠举行公祭。”县长范文质宣读《卅六年七七纪念大会启文》。十月,省政府转发“修正忠烈祠设立及保管办法”,第八条内秋祭“‘七月七日’改为‘九月三日’等”。三十七年(1948)三月二十九日,春祭“在城北忠烈祠举行。”另外,当时还在城东的忠佑庙与方外店村之间,兴建了抗战阵亡官兵公墓。
- 兰溪是座英雄的城市。抗战八年,兰溪建档在案的阵亡官兵510人。“五月之役”炸飞了恶贯满盈的日本陆军中将酒井直次,而此人至今被供奉在日本靖国神社。兰溪的抗战烈士和死难同胞值得铭记!兰溪抗战历史的地标性建筑理应得到彰显!鉴往知来,兰溪的抗战精神永垂不朽!
分类: Moment
0 条评论